- 1949年出生於香港
- 1973年畢業於台灣藝術專科學校雕塑科
- 1980年獲懷俄明大學雕塑碩士學位
- 現生活及工作於中國福建, 香港, 台灣。
畢業後黎志文前往意大利以採石場和雕塑聞名的卡拉拉市,在亨魯 (Henraux) 石雕工作室創作期間,黎志文有機會與亨利·摩爾、野口勇和皮埃特羅·卡塞拉等著名雕塑家交流切磋技藝。四年以後,他獲得了獎學金,讓他前往美國懷俄明州在雕刻家羅伯特·魯辛(Robert Russin) 的指導下繼續深造。至1980年,他獲得懷俄明大學雕塑系的藝術碩士學位,並在此期間,遇到他的妻子。 1982年,他被接納為荷蘭Beeldende Kunstenaars Regeling (BKR) 項目(荷蘭首次政府贊助給優選藝術家的項目)的成員。
黎志文於1984年受邀回台灣台北藝術大學,任教於美術系三十餘年。擁有在香港、意大利、美國、荷蘭和台灣的生活經歷使黎志文對唯美主義產生了豐富而多元的看法。這樣的背景使他具有多文化的世界觀,引導他回歸到自身的文化根源去尋找認同,去中和中國傳統美學與現代抽象理念的衝突,打破非具象即抽象、非實驗即傳統的二分法謬誤。他將中國傳統文化意象轉換為當代藝術語彙,通過創作「之間」、「山水」等系列作品將其轉化成超越文化的普世價值,以獨一無二的視角闡釋中國傳統文化意象,他始終遵循中國傳統造字原則中的「象形」和「會意」理念,從中汲取古⼈智慧,再延伸至當今社會個體的⼈⽣觀、⾃然觀,以及其間的關係。雕塑中的起伏、流動、環繞,紙面上非具象的線條、形狀,給人無窮的想像。
黎志文信仰自然,因此在創作中選擇與天然材料相處。石頭作為大自然的一部分,是古文明留下的遺跡;創作不是浪費,是珍惜自然資源的一種方式:通過使用石頭、廢棄鋼鐵、繩子、米等材料,與大自然取得平衡。 他曾說:“過去三十年來,我一直在不斷探索和發展藝術詞彙。這與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演進和深度相呼應。由此產生的雕塑詞彙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漢字的六種構成方式,它們的形式反映了古代傳統的文化美德,反映了東方思想的精髓。通過這種方法,我思考了東方哲學關於人與自然的關係。在整個創作過程中,我使用象形文字和與漢字相似的含義來表達一種超越文化、傳達普世價值的信息。”
黎志文在1989年於台南市主持台灣首屆國際石雕創作營,期間更是推動了台灣的公共藝術立法。他曾參與眾多公共藝術創作,其作品在中國、台灣及香港等不同國家地區的公共場所展出,包括當地中學、法院及博物館外的空間等,與空間環境融合互動,把藝術與大眾的關係拉近。黎志文受到全球藝術界的廣泛認可,他的作品被荷蘭國家 BKR 視覺藝術機構、美國懷俄明大學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日本原美術館等世界各大知名藝術機構收藏。
主要獎項
2006
第一屆公共藝術獎,文建會。
1993
「禮運大同篇」石雕國際徵選比賽,文建會。
1985
第一屆中華民國雕塑首獎,台北市立美術館。
主要展覽|活動|藝博會
個展
2020
「放輕鬆」,琢豐接待中心,台北,台灣。
「放輕鬆喲!」,魏畫廊,香港。
2018
「和諧・黎志文2018雕塑展」,上海龍門雅集,上海,中國。
2016
「夢・主體」,藝境畫廊 , 台北 , 台灣。
「紙上作品展」,一票票畫廊,台北,台灣。
2013
「雕塑個展」非畫廊,台北,台灣。
「境與象之間」,藝境畫廊,台北,台灣。
2012
「紙上作品展」,貝瑪畫廊,台北,台灣。
「雕塑個展」,方圓雕塑,台中,台灣。
2011
「人與自然」,非畫廊,台北,台灣。
2010
「黎志文個展」,泰郁美學堂,嘉義,台灣。
2008
「個展」泰郁美學堂,嘉義,台灣。
「紙上雕塑」,非畫廊,台北,台灣。
2005
「虛與實」黎志文雕塑展,現代畫廊,台中,台灣。
2004
「個展」,伊通公園,台北,台灣。
「空間張力」,華山創意文化園區,台北,台灣。
1999
「個展」,新竹縣立文化中心,新竹,台灣。
1998
「個展」,帝門藝術中心,台北、台中,台灣。
1997
「個展」,臻品畫廊,台中,台灣。
1994
「個展」,誠品畫廊,台北,台灣。
1992
「個展」,誠品畫廊,台北,台灣。
1991
「個展」,當代畫廊,台中,台灣。
1989
「個展」,誠品畫廊,台北,台灣。
1987
「個展」,中華文化促進種中心,香港,中國。
1986
「個展」,春之畫廊,台北,台灣。
1985
「個展」,名門畫廊,台中,台灣。
1982
「個展」,西荷仁畫廊,卑打,荷蘭。
1977
「懷俄明大學個展」,234畫廊,美國。
「個展」,迪晏畫廊,阿姆斯特丹,荷蘭。
群展
2020
「彼之方境」,問空間,台北,台灣。
「白色無垠」,藝境畫廊,台北,台灣。
2019
「自成徑─台灣境派藝術系列二」,伊通公園,台灣。
2012
「非形之形」台灣抽象藝術,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台灣。
「感性生產」,關渡美術館,台北,台灣。
2008
「義大利國際雕塑展」,阿列,義大利。
2005
「亞洲之潛在力」,愛知縣美術館,名古屋,日本。
2003
「64種愛的慾言」,伊通公園,台北,台灣。
1999
「磁性書寫」紙上作品聯展,伊通公園,台北,台灣。
「形與體」雕塑聯展,新加坡。
1998
「國際雕塑節」,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台灣。
「空間對話」雕塑聯展,捷運北投站,台北,台灣。
「室外雕塑展」,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台灣。
「藝術小餐車」,富邦藝術基金會,台北,台灣。
「愚自樂園」國際雕塑創作營,桂林,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