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nne 1979 年生於伊朗,那是革命爆發、改變民族命運的一年。年幼的她早已經歷戰亂和多 次離散,並在不同地方生活。她和父母曾移居到荷蘭,成年後的她到巴黎繼續學業。Vianne 完 成經濟及社會學學位後,在不同國際的銀行交易所工作多年後,才成為專業藝術家。Vianne 從 小就開始繪畫,並一直保持她的風格,描繪有性格、無臉、光頭的人型。她的創作使用鮮豔大 膽的顏色、誇張的形狀和線條,加上表現主義,令其藝術成為潮流和裝飾藝術的交匯點,從心 理和知識的層面驅使觀者的好奇心。本次由魏畫廊呈現的 Vianne Savoli 個人展覽「裙子與鬍 子」,集中呈現了她近期的一系列作品。
裙子代表著女性柔和的一面,而鬍子往往象徵著硬漢氣魄,本次展覽呈現出一種剛柔並濟、 以柔克剛的美學意境。在 Vianne 的畫中,女性與男性相互簇擁、環繞、映照,即便是畫中只 有男性或女性的角色,另一性別也常常以某種形式或暗示出現在畫框內外。這位伊朗女性藝術 家毫不猶豫對於現實進行高度介入,因此,她在畫作中運用了豐富、強烈的隱喻,抗爭、諷刺 的因素也隨之體現。
受歌劇,文學,電影,地緣政治,夢想和日常生活的啟發,Vianne 在每幅畫布上繪出不 同戲劇場景,通過佈局和細節表達一個故事,其中大多數女性人物以希臘女神阿芙羅狄蒂 (Aphrodite) 的原型表達對父權社會的嘲弄。實際上,Vianne 也仿若一位高聲奔走的希臘女詩 人,隱喻是古希臘詩人常用的手法,Vianne 的藝術中,多有隱喻。蘋果、電話、無臉者是她的 標誌性隱喻元素。蘋果代表著伊甸園裡夏娃犯下的永恆的罪惡,也即女性身上的原罪,如《里 高雷托 II》;電話則指向一種未完待續,電話線延伸出畫中人物與現實世界的連結,飽含著張 力和懸念,如《玻璃天花板》;無臉者則充斥著她幾乎所有的畫作,這些面目模糊、似是而非 的人物時而是父權階層的代表,如《紳士俱樂部》,有時又象徵著無 名的名人的概念,如《再 見猩紅色大衣》,無一例外體現著 Vianne 獨特的藝術風格。